化州化橘红:均以能获得一两枚化橘红为幸事
化橘红,原名化州橘红,1963年后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称之为化橘红,属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未成熟干果或果实外层的干燥皮,为“十大广药”之一,是广东化州之特产,故化州又有橘州、橘乡之美称。
化橘红理化特性 :柚皮柑含量≥5%,最高达15%,比其它地区产的橘红高出数倍;挥发油含量≥0.7%;总黄酮含量≥5%。
感官特点: 化橘红黄绿色至黄棕色;表面密被短柔毛,皮下油室点细小密布;气味芳香,味苦、微辛。
化橘红鲜果的采收时间为5月初至6月中旬,在鲜果未成熟时采收。
化橘红生产技术规范包涵栽培技术规程和加工工艺两部分:
(一)栽培技术规程育苗—果园开垦—定植—幼龄树管理—结果树管理—病虫害防止—采收加工。
育苗的方法有圈枝育苗、嫁接育苗、实生育苗三种。圈枝育苗选择正毛化橘红母树的健壮枝条进行圈枝培育;嫁接育苗选择正毛化橘红母树健壮枝芽接穗培育;实生育苗取正毛化橘红成熟果每股瓤顶上的首粒种子进行培育。 园地选择阳光、水源充足,坡度在25°以下,土层深厚,pH值在5.5~6.5之间,土壤结构良好,有机质丰富,特别要含礞脱石、钛、镁元素丰富的赤红壤山地或坡地。
病虫害的防治以加强栽培管理、冬季清园及生物防治为主,药物防治为辅,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。化橘红的栽培执行广东省农业地方标准《化橘红栽培技术规程》。
(二)加工工艺。1、化橘红珠(胎果)的加工将化橘红鲜果经沸水汤漂后烘干或直接高温烘干。 2、化橘红片(皮)的加工将化橘红鲜果经沸水汤漂或高温烘断青变软,再用切刀在化橘红果顶端开刀,往下行半径切至3/4时收刀,共切5刀或7刀,削去果内瓤,烘干。
化橘红历史悠久:
相传汉朝以前已有种植,距今已近二千年。最早的文字记载,始于明代万历年间(1615-1616)编纂的《高州府志》,书中载有“化州橘红唯化州独有”。关于化橘红的起源,自古至今在民间广泛流传着“龙化橘红”、“鸟送橘种”、“罗仙植橘”等许多神奇的传说。
化橘红作药用相传发现于南朝.宋时(420-479年)。关于化橘红化痰止咳的独特功效,民间仍流传着“范公识橘”、“州官治咳”、“婢女复生”等许多神奇的故事,历代本草多有记载,同时也被历代医家认可和推崇。
清康熙14年(1675年)版《广东通志》:“物产”药之属中收录化州橘红,并视其为“粤中灵奇珍异”。清初出版的医学书藉,如李立中撰写的《本草原始》、张璐撰写的《本原逢原》、陈复正辑订的《幼幼集成》、吴仪撰写的《本草从新》等,均有化橘红的记载。
乾隆13年(1765年)赵学敏著的《本草纲目拾遗》,将化橘红单独立目,广泛收集、记述了化橘红的特殊功效。清乾隆、道光及光绪版《化州志》皆大书化橘红,记述了化橘红的传说、药效、价值、辨伪、土壤、气候、种植、采收、加工、上贡、产地及标图等。
民国24年(1935年)陈存红编的《中华药学大辞典》,设“化州橘红”目。解放后编修的历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都将化橘红收录其中。
化橘红具有宽中下气、散寒燥湿、健胃利气、消炎止咳的特殊功效,明代以前已普遍为医家处方使用,明、清两代被列为宫廷贡品、御用药物,有“南方人参”之称。历代官宦商贾、文人学士,凡入化州者,均以能获得一两枚化橘红为幸事。
参考:茂名农业局、化橘红的正确用法和概述、橘红果的功效与作用
未经书面许可,严禁转载复制摘编,违者必究。本站关于功效的内容来自于互联网,科普内容不能作为治疗依据。内容仅供参考。